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44)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43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不推荐通俗历史读物,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3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
双十二正在进行的课程优惠活动: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小工具 大思考
作者: 罗伯特·G·埃尔斯顿 / 史蒂文· L· 库恩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细石器化的研究
译者: 陈胜前 译 / 杨建华 校
出版年: 2019-9
本书从全球的角度讨论了石器细小化现象,流行于欧亚草原东部、东亚、东北亚与西北美地区的细石叶工艺是这一变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综合运用多样的石器分析理论、方法以及世界各地的材料集中讨论一种石器技术现象,其研究思路与观点对于中国细石叶工艺的考古学研究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是一个经典的石器技术研究范例。
主编:
罗伯特•G•埃尔斯顿(Robert G. Elston),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校区)人类学系兼职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7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和狩猎采集者研究,主要关注北美大盆地(Big Basin)和中国北方、蒙古等干旱地区的史前文化适应。著有《大盆地采石场托萨维的考古调查》(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Tosawihi: A Great Basin Quarry)等。
史蒂文• L• 库恩(Steven L. Kuhn),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弗雷德• A •里克杰出人类教授,地中海环境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CMATE)。1990年毕业于新墨西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旧石器考古学与人类演化、石器技术与石器分析方法论、狩猎采集者生态学等。著有《莫斯特石器技术:一个生态学的视角》(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等。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先秦兵阴阳家研究
作者: 耿雪敏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473
定价: 78.00
《先秦兵阴阳家研究》主要以先秦兵阴阳家为研究对象,共分五个章节对先秦兵阴阳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有关兵阴阳家及相关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次,研究兵阴阳家的源流。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中兵阴阳家定义所涉概念进行分析梳理,说明兵阴阳家是兵家中特殊的一派,它与巫术、数术、阴阳家是一脉相承的。第三、四章主要论述了兵阴阳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卜筮、天文气象占、风角音律占、梦占及诸杂占等预测术:还包括时日占、刑德、式占、地理占、军事祭祀、诅咒禳除、辟兵术等防御术。
耿雪敏,女,1980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现就职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中国经济史,曾在《历史教学》《山西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农史》《济南大学学报》《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若干篇。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
作者: 沈睿文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定价: 108
本书稿共分十二章,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石屏、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唐墓壁画等考古发现的极具代表性的相关墓葬材料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对中古中国的粟特胡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丧葬形式进行系统梳理。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肇造区夏
作者: 谭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
原作名: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Song China and the Forging of an East Asian World Order
出版年: 2019-12
自我身份意识需要在与他者的关系结构中才得以明确定位。本书把北宋汉族意识的发育放置在当日东亚国际秩序中论述,亦有深意在焉。 汉民族自我意识的塑造,在北宋之前业已经历了几度形态转换。从诸夏/诸华到华夏,再到十六国北朝时代与“国族”、“国人”身份相区别的“汉人”,这些或许都应视为汉族形成史中的关键环节。就此而言,北宋只是汉人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能算是它的起源。 民族在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以为国家边界应与民族共同体的地理边界相重合尤其是以不符合上述重合原则的国家为不合法的立场,则是只存在于近代的民族主义立场。把北宋放在其前后时代中作通贯观察,它丝毫没有改变传统中国的正统论及何为王朝存在合法性的思潮。当北宋的疆域恰好与汉文化的地理范围大体重合时,它以保卫汉文明和汉语人群、包括收复燕云失地为理由的国家主义动员,很可能带有某种“民族主义”主张的假象。本书声言“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运动”的前现代形态都已在北宋出现,大概就是上了这种带伴生性质的、也就是假性民族主义的当。民族主义是不存在它的前现代形态的。
谭凯:斯坦福大学外科学士(1998);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2002);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2006)其毕业论文题目为《中古中国知识精英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eval Chinese Elites")。 任教经历:自2006年起,谭氏曾任田纳西大学讲师(2006-2007),斯坦福大学助教(2008-200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2009-2013),副教授(2013-2018),并于2018年获教授衔。 主要研究领域:谭凯的研究兴趣主要为中国七至十四世纪的精英社会与人才管理体制,宋代政治文化,十至十三世纪间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东北亚国家边疆史,国族意识形成,丧葬习俗与唐代都城研究。另外,谭氏曾参与“唐五代任务传记与社会网络资料库”与“唐宋辽墓葬数据库”两个数位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代表著作: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该书有中译本(美)谭凯著,胡耀飞、谢宇荣译:《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宋代荐举改官研究
作者: 胡坤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360
定价: 88.00元
《宋代荐举改官研究》系“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从宋代荐举之制和改官之法入手,详尽分析了宋代制度设计理念,讨论了两者结合的原因。通过对荐举改官制度运行流程的梳理,将湮没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的制度轮廓清晰呈现出来,并藉此为基础进一步观察制度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打通制度与现实层面的连通管道,为深入细致地观察制度的“局部”及其与现实中的人与事提供讨论基础。同时亦为现代人展现了宋代的地方官员如何才能升为京官、朝官的众相图。
胡坤,男,1980年7月生,陕西西安人。2009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1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和历史文献学研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清代包衣旗人研究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页数: 306定价: 99元
本书以包衣旗人、主要是内务府包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包衣旗人的来源、身份、组织管理、人口构成、教育仕途、职事及社会关系等史实的考察,探讨包衣旗人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包衣组织起源、演变及隶属关系导致的分类分层的特征,探寻包衣“食皇粮、办皇差”背后清朝统治者在官僚资源、教育资源中为包衣提供特殊待遇背后的政治、社会、经济原因,分析清朝皇帝与包衣旗人主仆关系下的信任和忠诚中所蕴含的伦理要求和资源分配中的利益原则,进而深入探究八旗组织内在的复杂性和旗人群体的多面性,剖析清代君臣关系以及清朝统治中的私属性,从而为回应清代民族与国家特性的研究寻求一种研究路径和视角。
祁美琴,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边疆民族史。学术兼职《清史研究》主编。已出版专著《满文<满洲实录>译编》《清代内务府》《清代榷关制度研究》等数部,在《清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内务府与清代政治社会:以包衣群体为中心》《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研究》等多项。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太平天国社会史
作者: 刘晨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503
定价: 99.00元
本书对太平天国的研究:研究区域:偏重于太平天国建立较稳定统治并有效推行各项政策方略的地区——江南;研究时段:瞩目于太平天国的后期;研究对象:框定于带有自发性、突发性,特别是与清政府或清军没有直接组织联系的民变类别。
刘晨,1986年生,山东滨州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首批“博雅”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员、助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义和团》等,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历史档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生熟有度
作者: 周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汉人社会及文化的一项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88
定价: 45.00
“生”与“熟”是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组基本的分类范畴,它缘起于日常生活,并扩展、渗透和弥漫于社会文化的各层面,具有多重性的意义。本书向读者全面地展示“生/熟”分类范畴在汉人的日常事务例如食物、药材、在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在人际关系,以及民族间关系中的运用,并揭示出其背后的深刻寓意,并以此作为解读中国汉文化整体逻辑的一个密码。作者运用本土社会文化素材的解读,扩展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熟”概念的解释力。
周星 现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大学院博士课程指导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所长;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
作者: 沈国威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
出版年: 2019-11-1
定价: 68.00元
词语单位的二字化是汉语最显著的近代特征。对于二字化的动因,有人认为是汉语的进化使然,也有人主张是“词汇化”的结果。本书著者着眼于“东西”、“东东”的近代语言接触与词汇交流,在东亚汉字文化圈语言近代化的视域下,诠释汉语二字化的机制及史实,最终回答了现代汉语二字词来自何处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沈国威现任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要论著有:《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1994)、《新尔雅及其词汇》(1995)、《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2010)等。曾编著《六合丛谈研究》、《遐迩贯珍研究》等书。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问题
作者: [英]托马斯·奥特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1884-1905年的大国角逐与英国的孤立政策
原作名: The China Question:Great Power Rivalry and British Isolation, 1894-1905
译者: 李阳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58.00元
在1894 年到1905 年间,中国的未来发展问题,甚至是其生存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面对海外列强”这个最为紧迫的问题。相对于疯狂的“争夺非洲”和往往更为激烈的“东方问题”,“中国问题”对列强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由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中国面临着分裂。在中国内部问题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列强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凸显。对中国分裂和发生大规模国际冲突的预期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配置。如果远东地区的局势不稳定,势必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局势。 正如本书的研究表明,1894—1895 年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国际政治的大变革。英国比其他列强受其影响更大。因此,“中国问题”可以用来考察19 世纪晚期英国的世界政策,特别是“孤立主义”政策。作者从全球视角出发,考察了英国当时的政策,强调欧洲和海外发展之间的联系。本书涵盖外交、商业、金融和战略等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外交政策,为相关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托马斯· 奥特(Thomas G. Otte)教授执教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外交史、国际关系史和军事史。他的著作和编选作品已有15 部之多,他的最新作品是《7月危机:世界如何滑向战争》, 这是一部分析“一战”爆发的获奖作品,他也在《英国历史评论》《历史杂志》《历史》等主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奥特教授是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FCO)的顾问,兼该部历史收藏馆的理事,也是英国历史学会下属的英国国际史研究组的委员。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昭和的怪物
作者: 保阪正康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副标题: 二戰日本的加害者及其罪行
原作名: 昭和の怪物 七つの謎
译者: 陳心慧
出版年: 2019-11-20
页数: 224
定价: NTD 380
本書為在日本被譽為「昭和歷史研究第一人」的知名作家保阪正康,透過訪談為主的文字,還原包括東條英機、石原莞爾、犬養毅、渡邊和子、瀨島龍三及吉田茂在內,這六位二戰加害者與被害者的人物性格,並點出在同時代當中無法看見的風景。為建構這幅重要的構圖以及人類的樣貌,作者四十多年來共與將近四千人見面,聆聽他們講述其經驗和想法,以期闡明包含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在內的昭和時期戰爭始末。 為了更詳實地描繪昭和歷史的面貌,保阪正康在細細咀嚼大量證詞和場景後,不時撰寫成非文學類的作品,甚至花費將近七年的時間,採訪戰時的首相東條英機,將他實際的面貌寫成評傳。然而就在當時,他發現這位軍官僚所指揮的戰爭,若能與石原莞爾兩相比較,將更能看出其於歷史上的罪過。在日本,經常有人指責東條英機缺乏思想與哲學,但作者對此認為,東條英機實則不懂得思想與哲學的意義,他只是一昧地在現實之中思考該如何二擇一,進而推動戰爭。而這部分的相關精彩論述分析,也收入本書當中。
保阪正康(Hosaka Masayasu)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北海道。現代史研究者、非文學類作家。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文學部。一九七二年以《去死團事件》出道。二○○四年自費發行雜誌《昭和史講座》,獲得菊池寬賞。二○一七年,以《民族主以的昭和》榮獲和辻哲郎文化賞。持續實證研究近現代史,至今為止取得超過四千人的證詞。著作包括《陸軍省軍務局與日美開戰》、《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往來昭和史的大河》等。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人必须走
作者: [美]贝丝·廖-威廉姆斯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暴力、排斥和在美国制造“异形”
原作名: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译者: 张畅
出版年: 2020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贝丝•廖-威廉姆斯(Beth Lew-Williams),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美国亚裔研究、种族与移民史研究、暴力及美国西部历史研究等。著作《中国人必须走》于2019年荣获美国历史家组织(OAH)两项大奖。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饭局的起源
作者: [英]马丁•琼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
原作名: Feast: Why Humans Share Food
译者: 陈雪香译 / 方辉审校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56.00元
装帧: 平装
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丁·琼斯认为,一系列的“现代”行为为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策略,包括面对面地分享食物、讲故事和旅行。而考古发掘中对所有单位进行浮选、系统的植物考古学、沉积物和稳定同位素分析,将会获得更全面的人类分享食物的画面。 马丁•琼斯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千万年以来,“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人类近亲黑猩猩分享一只髯猴的活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狩猎者的大型狩猎活动,再到农业起源之后人们在定居活动中的饭局,再到希腊罗马时代的经典宴会,再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晚宴。内容涉及古生物学、考古学、文献历史学、艺术史等。全方位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喜欢组织参加饭局、分享食物”。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非正常国家
作者: 矢部宏治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副标题: 透視美國對日本的支配結構
原作名: 知ってはいけない 隠された日本支配の構造
译者: 葉廷昭
出版年: 2019-10-16
页数: 208
定价: NTD 380
身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於二戰吞敗的日本迄今仍受到許多檯面下、不為人知甚至遭刻意隱藏的規矩控制。這些規矩並非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之間正常的外交協定,而是源自美軍和日本菁英官僚,在佔領期以來所簽署的軍事密約。正因為這些規範不為民眾所知,恐怕就連首相也未能完全掌握,因此扭曲了整個社會的結構,讓日本在二戰結束迄今逾七十年,仍身處美國掌控的畸形狀態下,未能算是完全獨立的國家。 為何坐擁重要戰略位置的全球最大淨債權國,戰後歷經數十年仍無法掙脫其「軍事殖民地」的命運?本書將透過九個章節,逐一揭露被隱藏超過半世紀的九大規範。並詳述這些規範所造成不合理現象,如何造成日本如燎原烈火般,自沖繩延燒到本土、從行政基層擴散到政權中樞的「法治國家崩壞」狀態。
矢部宏治 一九六○年生於兵庫縣,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曾於博報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行銷部門任職,一九八七年擔任書籍情報社代表。個人著作有《日本為何無法廢除「基地」和「核能發電」》《日本如何成為「有能力戰爭的國家」》(以上為集英社International發行),還有《沖繩人都知道,只有本土人不知道的事實──沖繩美軍基地觀光導覽》(書籍情報社發行)等等。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Efficacious Underworld
作者: Cheeyun Lilian Kwon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副标题: The Evolution of Ten Kings Paintings in Medieval China and Korea
出版年: 2019-2-28
页数: 224
定价: GBP 77.50
The Ten Kings hanging scrolls at Tokyo's Seikado Bunko Art Museum are among the most resplendent renderings of the Buddhist purgatory extant, but their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have yet to be fully explored. Cheeyun Kwon unfurls this exquisite set of scrolls within the existing Ten Kings painting tradition while investigating textual, scriptural, 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materials from East Asia to shed light on its possible provenance. She constructs a model scheme of the paintings' evolution based on more than five hundred works and reveals channels of popularization, mass production, and agglomeration. The earliest images of the Ten Kings are found in the tenth-century sutra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Kings, known to be the work of the monk Zangchuan. By the mid-twelfth century, typological conven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Ten Kings were widely established, and paintings depicting them, primarily large-scale and stand-alone, became popular export commodities, spreading via land and sea routes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An examination of materials in Korea suggests a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for Ten Kings subject matter, and this-in conjunction with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Seikado paintings-forms the core of Kwon's book. Among the Korean works discussed is a woodblock edition of The Scripture of the Ten Kings from 1246. It is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its Chinese counterparts and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the subject's permutations during the Koryo period (918-1392), when Northern Song (960-1127) visual art and culture were avidly imported. In the Seikado paintings, Northern Song figur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and decorative elements were acculturated to the Koryo milieu, situating them in the twelfth to early thirteenth centuries and among the old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surviving examples of Koryo Buddhist painting. Efficacious Underworld fills major lacunae in Korean, East Asian, and Ten Kings painting traditions while illuminating Korea's contribu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a Buddhist theme on its trajectory across East Asia. With its rich set of color reproductions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extual and visual materials, this volume will invite significant revision to previously held notions on Koryo painting.
Cheeyun Lilian Kwon teaches at Hongik University, Seoul. She taught Korean and East Asian art at American University and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nd was curator of Korean art at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往期内容编辑 (文) / 史平